心疼!初三女生食欲减退、双手发抖、惧怕上学
有些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沉默寡言,安安静静,这之中有的孩子是因为天性腼腆,不善言辞,但有的孩子或许是因为‘社交恐怖’!
他们害怕与人面对面交流,害怕在人群中被审视,不然就会脸红、心悸、口吃。。。。。。这是“社交恐惧症”
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小韩是一个16岁的女生,来问诊时刚好在上初三。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张平初次见到这个女孩,就发现她一直低着头,不敢和人对视,看起来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后经了解得知,小韩是家中的独女,家庭环境也十分和睦,从小到大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性格内向的她比较敏感,不善与人交往,自我要求非常严格。但自从三个月前的某一天起,小韩变得不愿再去上学,也不敢与他人有目光上的接触。
在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深度交谈后,张平最终发现了症结所在。原来小韩变成这个样子,是与几个男同学的一句“玩笑话”有关。
在一次化学课上,小韩被老师叫起来解答问题,她没有回答正确,随后就低下了头。这时,有几个男生取笑她,说她的样子像只鸡。小韩认为几个男孩的意思是说她是妓女,脸一下子就红了。见此状况,那几个讥讽她的男生笑得更响了。之后的日子,小韩再去上学经常被同学嘲笑。
从此,小韩就变得不愿去上学,整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玩游戏、看电视。渐渐地小韩还出现了食欲减退,入睡困难等症状,总是担心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情绪低落的她还经常伴有双手发抖、手心出汗、心慌、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但她和父母的交流始终是正常的。父母及老师多次对小韩进行了劝说,可始终未见好转。
在一系列心理测验与检查之后,张平发现小韩目前处于中度焦虑恐怖状态,并有轻度的抑郁,最终小韩的状况被确定为“社交恐怖”。
(图片来源:网络)
“社交恐怖”常始于少年 要引起重视
据张平介绍:
“社交恐怖”常始于少年时期,大体的症状表现为害怕在团体或人群中被人审视,导致对社交情境的回避。不同于其他恐怖症的是,社交恐怖在男女两性之间发病率几乎相同。
“社交恐怖”在表现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孤立的,是指在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时会产生不良情绪;另一类是泛化的,是指在家庭圈子以外的任何情境中都会感到不适。
“‘社交恐怖’还通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还有可能会出现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的现象,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在人际交往与社交中,患者往往回避十分明显,在极端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所以必须要引起重视。”张平说道。
“近年来,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问题逐渐开始凸显。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加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变化,并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此外,除了要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以外,还要告诉他们不要去无意‘伤害’他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努力,这样才能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青春年华。”张平说道。
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张平
通过治疗可以矫正
据了解,改善患者的认知模式,并增强其自信心与适应能力是改善患者情况的关键。在专业医学范畴,通常会使用“系统脱敏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
根据小韩的情况,张平便采用了“系统脱敏疗法”及“认知行为疗治疗”,经过8次咨询,小韩的社交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能够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张平解释道,“系统脱敏法”的理论依据是学习心理学。“系统脱敏法”的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没有焦虑不安反应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失常行为的目的。
据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该疗法是一种有结构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他人或事件的看法与态度来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以及不合理认知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第一阶段目标在于建立关系,确定目前问题、量化、信念评估、制定计划和目标;第二阶段目标为改变负性情绪,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目标是建立新的认知模式,教会患者做自己的治疗师,寻求社会、家庭、医院的多方支持,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据了解,为了纾解人们的心理问题,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在保定市8个社区设立站点,开展“开心工程”公益活动,组织心理卫生专家每周固定半天在社区坐诊进行免费心理咨询。第二个站点为秀兰尚城小区,固定地点在秀兰尚城小区物业公司二楼“开心工程”进社区示范点,时间是每周三下午的工作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