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百年老校结出“双创”硕果
原标题:兰州理工大学:百年老校结出“双创”硕果
在甘肃民间,有许多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手工艺,可兰州理工大学学生杨文瑾下乡调研时却发现,很多手艺人缺乏产品意识,没能让手工艺品变成产品走出乡村、给农民带来现实收益,只在农村小范围流传。长此以往,很多手工艺面临失传危险。
“一定要想办法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在下乡调研中,杨文瑾常会听到农村老人这样的叮嘱。这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女孩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借助互联网,为手艺人写故事,为乡村手艺做设计,让手工艺品成为网红产品,让手艺人成为大明星。”反复调研后,学习工业设计的杨文瑾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两年前,杨文瑾和志同道合的5个小伙伴一起创业成立文化传媒科技公司,开始手工艺品设计开发制作及销售。公司成立以来,她们经常深入乡村,将甘肃地方特色手工艺品进行包装设计,开发出掐丝、纪念书签等10余种成熟的文创产品,在互联网上大卖。
在杨文瑾团队的帮助下,这些手工艺品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平凉市静宁县曹务镇,荷包李奶奶、掐丝张大姐、藤编刘大婶都成了四里八乡知名的巧手人,曹务镇也成了脱贫致富的典范。
有着百年历史的兰州理工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甘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为更好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双创”,这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创了“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等路子,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实践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兰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专门设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基础知识课,采用“理论课+企业家论坛+双创大讲堂”的方式,为大学生打开认识创新创业的一扇窗。
在抓好理工科专业教育的同时,兰州理工大学还支持各专业开设创新课程,由15个人组成一个班,进行研讨式授课。“常规专业导论更偏向基础,我们则增加了专业前沿和最新展望,让学生知道专业的前景和价值所在。”兰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辉霞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校有280多门基于学科专业的专创融合创新课程,每年还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从事科学研究是工科创新的关键,兰州理工大学将所有实验平台向在校生开放,还设置了5级的“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从查找文献资料起步,进行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学生可自主从事创新科学试验。
该校红柳创客梦工厂是专门打造的基于专创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工厂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路演大厅、基于专业的创新中心等空间。“发挥工大专业特色,让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冯辉霞说,在专创融合思路引领下,兰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在甘肃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甘肃高校中名列前茅。
在注重专创融合的同时,兰州理工大学还将思政教育和双创紧密结合,通过“思创”融合引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在近年来该校承办的甘肃省“互联网+”双创大赛中,专门设立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重点培育关注乡村、支援农村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项目。
从大一开始,来自江苏连云港、就读于自动化专业的刘轩诚就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培育。大二期间,他跟随学校扶贫帮扶队老师来到甘肃省贫困程度最深的东乡县农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度调研。
东乡农村山大沟深,传统输电代价大且容易出问题。为此,刘轩诚和团队考虑立足当地实际和自身专业,决定利用富集的太阳能和风能,在农村推广风光互补混合电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绿色发电,服务农牧产业发展,助力脱贫致富。
目前,刘轩诚团队的10千瓦风光发电设备已在马阴村的村支部、医院及部分养殖大户安装运营。下一步,他们打算和校友企业合作,由团队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企业获利分出一部分用于进一步推广风光电项目,“争取让马阴村的所有农民都用上清洁、经济的风光电”。
这个暑假,他又去了一趟甘肃东乡县马阴村,去检修和维护在这里推进的项目。“只有走下去,深入一线的生产生活,才能切实地了解基层的需求,让所学更好服务基层百姓。”刘轩诚说。
在兰州理工大学,近年来,有一大批学子发挥所学,带着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到了基层一线,给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为乡村振兴和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