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对美传播”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
2019年10月19日 “新时代背景下对美传播”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传播学院举行。研讨会针对如何增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加强中美对话、促进中美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等问题邀请学界和业界专家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学院教授钟新,中国传媒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学院教授韩运荣,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副主任、高级编辑王赐江,新华社记者陈奥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此次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汉青教授首先介绍了“新时代背景下对美传播”课题组研究成果。课题组基于对当今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理解及对美国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心理的把握,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与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美传播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汉青教授随后,与会嘉宾围绕议题各抒己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认为,首先, “倾听”才是两国间正确认识对方的策略。中国可以开展针对美国的“倾听之旅”,了解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对中美经贸摩擦的认知,再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倾听”不能只看媒体上的言论,还要加强线下倾听、加强中美直接对话交流。其次,在传播内容上,可以用生动的事实阐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为美国及世界带来的利益,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强调中美之间是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关系。再次,在传播对象的上不仅要注重对美传播,还要注重对“一带一路”支点国家的传播。最后,钟新教授认为,中国媒体报道应增强“向世界报道世界”的力度,媒体的格局应该更高一些,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话题如自然灾害、贫穷等,契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目标,增强媒体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副主任、高级编辑王赐江提出,对美传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传播什么。应放眼中美关系的大背景,看真正要传播的是什么。根据对美国公众心理的深度把握,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弥合认知偏差。第二,谁来传播。一方面需打造对外传播旗舰媒体,通过报道世界热点问题吸引受众,凝聚起自己的海外“粉丝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美国本土的媒体力量进行传播。第三,向谁传播。美国各州有较大自主权,中美之间也建立了不少友好城市关系,那么在传播对象上或许可从美国的州、市发力,可以通过中美之间的地方合作进行对美传播。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副主任、高级编辑王赐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韩运荣教授提出,首先在进行对美传播时,不能只考虑“我们想让对方知道什么”,而更应该注重他们“喜欢什么、想要知道什么”。其次,美国社会是分层的,所以对美传播也要进行分层传播。针对美国精英阶层,中国应该在价值和理论上进行创新,中国学者也需要拿出具有大气魄的理论成果,以消解美国的曲解。针对美国普通民众的传播应侧重于物质利益和流行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韩运荣新华社记者陈奥认为,首先,在传播方式上,中国官方媒体在对美传播中可以采用更柔和一点的、更有温度、更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传递中国的理念与文化,最好能让美国受众感到是在“分享”而不是在“传播”。其次,在传播渠道上,一方面,要运用好驻华记者所掌握的资源的,借助他们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除了官方媒体,还可以借助海外意见领袖、非政府组织(NGO)等传递中国声音。
新华社记者陈奥丁汉青教授最后总结道:在当今背景下研讨增加中国国际传播力,加强中美对话、促进中美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意义重大。各位与会嘉宾在研讨会中畅所欲言,所提到的基于对国际关系的洞察谈传播策略、提升专业国际传播人才能力建设、分层传播、多主体多层次多介质多视点传播等真知灼见都很有针对性。研讨会规模不大但颇有“锐度”,研讨成果丰富。
出席这次研讨会的还有部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生与硕士生。
研讨会现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