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华人教授被控“间谍”或“泄密”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孙卫赤]近日华人科技界连续发生两起案件,一起是美国近日以经济间谍罪起诉天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张浩等6位中国公民,另一起是美籍华裔超导专家、天普大学教授郗小星被控向中国提供超导技术机密。南加州华裔社区人士表示,无论案件结果如何,华人都需要从中引起警觉。如果与中美网络战、南海局势等大背景联系起来看,这两起案件的出现至少折射出目前中美关系并不顺畅。
南加州知名华裔律师申春平表示,1996年11月美国通过《经济间谍法案》,这表明美国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放在同等位置;近几年来,华人因获取资料或把资料带往中国等原因,被美国联邦机构以泄密罪起诉或是逮捕的案例增多,这与美国强化实施反经济间谍有关,也可能与中美之间的政治关系有关。
中华海外智库执行长陈军表示,科技成果的界限有时是很难界定的,在纠纷过程中,难以确定什么是借鉴、什么是偷窃;张浩等人的成果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显然是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研究的成果;但华人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代理美国产品还是使用美国技术,一定要得到授权,并明确产品和技术是否受到美国国防保密法的限制。
陈军说,他的公司代理的一种美国检测设备,其核心技术就是张浩团队研发的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他在申请代理的过程中,美国相关部门对他的背景调查就花了3个月时间,他拿到代理权后被约法三章,第一是只能卖这种产品、不能对这种产品搞研发,第二是销售范围受到限制,第三是不能打开机器,否则机器会自动失效。
加州州立大学波莫纳分校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林连连说,影响案件严重程度和性质的最关键之点,是张浩在中国成立的公司是否用了美国公司受保护的技术或信息来建立的;如果是与反黑客相关的技术和信息,在中美网络战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就会被放大。如果能证明张浩没有窃用美国的知识产权,那就只是保密法的问题。张浩在美国的公司的性质、他接触的信息的性质,都会影响到保密的程度和性质,也会影响到案件的严重程度。
林连连说,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极其严格,非常完善,华人一定要多加注意知识产权和信息保密的问题。南加州大学教授张文基表示,南海问题的出现,让目前中美关系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类案件有可能被放大,这不令人意外,但华人需要警惕。
实习编辑:当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