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难过关关过!大城市小升初家长要闯的三大
家长课堂,聚焦中国千万家长核心需求,围绕国内外升学择校、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等热点,通过活动沙龙、视频直播等形式,助力中国家长成长,向教育焦虑say no!
济南某校小升初报考现场 家长挤爆刚刚过去的暑假,一位北京海淀家长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把娃送进人大附中的经历。这位家长从三年级开始,悉心规划,牺牲每个周末和假期陪孩子读辅导班,经过无数次选拔考试,历时三年半,最终把孩子送进海淀区也是全国最牛的中学。
除了劳心费力,这份经历背后,还附带一个账单:给孩子报的辅导班,花费30万。
中国家长们是可爱的,他们大多数并不认同用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任何孩子都绕不过,于是家长们将应试能力也当成一种素质来培养,并选择相信,擅长考试,也是一个将来可以安身立命的本事。
三年级之前,这位海淀家长带孩子逛科学馆、展览馆,学游泳、画画、唱歌、击剑……,凡是孩子感兴趣的都支持。兴趣培养和应试培养的天平在三年级结束后的第一个暑假开始倾斜。三年级之后,家长停掉了所有兴趣班,开始陪孩子背古诗、背单词,“孩子的教育进入应试教育阶段”。
你绕不过去,就必须攻克它。
从四年级开始,此后的每个周末、寒暑假,孩子几乎都在学习或考试。准备小升初。
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吗?不,但牛校小升初需要选拔,选拔就要考试。
九年义务教育取消了小升初统考,然而只要中考、高考还是选拔的属性,各中学就会把对优秀生源的招揽,上溯到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好学校的学位是有限的。
不上牛校可不可以?这不是一个家长真心会问的问题。家长们会问,总有人会赢,为什么不是我娃?在竞争日益激烈且充满变数的未来面前,家长们不太敢佛系。
牛校的吸引力并不只在升学率,还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大的师资、丰富的资源,孩子从小培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以及优质的同学圈……
大城市的家长们越来越相信,清华北大能不能进,孩子能不能成才,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决定了。
如何进牛校?海淀的那位家长,没有详细介绍三年半里报了哪些辅导班?孩子参加了哪些考试?成绩怎么样?通过何种途径被录取?除了提前规划、千辛万苦和花了30万,他什么也没说。那是别人的故事。
城市普通家庭怎样才能打赢小升初这场仗?四处补课开挂的家长们心里没底。他们有学历,挤得出时间和精力,也不缺30万。我们整理了各地的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发现答案其实就在名校小升初的招生条件里。
三大条件:户籍学籍房产、名校录取途径、孩子的简历成绩和资质。
这三大条件,像三大关卡,一关一关考验着家庭背景和财力、家长的时间精力执行力,以及孩子资质,这是一条艰难的通关之路。在没有全部通关之前,名校大门只会紧紧关闭。
第一关:户籍学籍房产
没有户口在城市上学太难了。
以北京为例,非京籍家长想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同时又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照顾,从目前非京籍入学政策看,姑且不论最终的高考,就说从幼儿园入园到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步都是艰难万分!
从幼儿园入园开始到幼升小到小升初,纵观北京各区各级学校招生简章,入学条件全受户籍学籍和房产的限制。而非京籍学生在北京上学必须办理“借读证明”,否则有钱也不一定行。
根据北京市教委规定非本市户籍学龄人口入学的要求,需要由街道社区审核五证并开具在京就读证明。
这五证分别是:
1、在京务工就业证明;
2、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
3、全家户口簿;
4、在京暂住证;
5、无人监护证明
教委公开的外地学童在北京借读规定是5证,但是5证可以衍生出近20多证。办齐这些证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心酸全在媒体的报道里。
去年,微博认证为“北京粉笔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的博主“粉笔张小龙”,发微博吐槽非京籍入学难的问题。作为一个在京纳税几千万甚至近亿的企业CEO,孩子在北京竟然都没有学上,兜兜转转还要搞学籍,不得不说,真的太难了。
非京籍,是一个很难开口的话题。这短短三个字里,有太多家长的无奈挣扎。据统计,在整个北京小学入学的孩子中,有近4成是非京籍。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孩子,将会在中考时离开北京,返回老家读高中。三年后,再通过自己努力考来北京的大学,和父母团圆。
就连大家熟悉的易烊千玺也不例外,四字弟弟打小北京长大,但户籍在湖南,所以中考时不得不回到湖南考试,高中也在湖南就读。
成功商人、明星都没有办法,更何况普通家庭……
当北漂家长还在为入学资格发愁的时候,北京家长已开始考虑“择校”的问题:不少想择校到东城、西城、海淀等基础教育较强区县的家长,将孩子的户口转入“择校”所在区县的“指定区域”,从而达到按照“就近入学”也能上个“好学校”的目的。除了转户口,“就近入学”还有一条是“家里住得近”,换句话说,你得买房。
至于房产,学区房的报道就更多了。
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半地下室可以卖出1050万的天价,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里,一套只能摆下一张床的11.4平米的旧房,以46万元/平米总价530万元的高价卖给一心想要孩子上北京实验二小的家长,其价位甚至能将万千豪宅远远甩在身后……
好的资源,到哪都是“贵的”。
对大多数有条件在大城市入学的家长来说,孩子有学上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能不能上好学校,实在无力顾及。
户籍学籍房产,是横在小升学家长面前的第一个关卡,是孩子上学的基本条件。
事实上,除北京上海等落户比较难的城市外,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落户条件这两年在放宽;各地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治理择校和天价学区房问题。
不管怎么说,这一关的考验比较简单直接,户口和人民币,很多家庭过关比较容易。冲过这一关,才是真真的小升初大战!
第二关:名校录取途径
除了依赖户籍学籍对口直升,很多重点中学为了额外选拔优秀生源,会开通其他录取渠道。这些渠道信息有的是公开发布,有的只存在于历届家长的口口相传里。这些渠道包括:特长班、占坑班、点招、共建生、住宿生、早培班等等等等。而且,往往一所中学同时开通多种录取通道,每个通道的招生要求不一,报名考试时间不一。没有经验的家长一头雾水,陷入招生信息海里。
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重点学校,大家应该不陌生。点招,顾名思义就是点名招生,学校看上了某个孩子,给家长一种暗示,一般都是成绩顶尖的牛孩。共建生是指,孩子上某个中学,不受行政区域、学籍、实际居住地、户籍的任何影响。一些大型的企业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就近入学,会与多所知名中学建立“共建”关系。
占坑班,小升初孩子的家长不会不知道这个词。
小升初占坑班指的就是:确定目标中学后,报名参加目标学校的培训或与目标学校有关的培训,占上一个位置,等待参加最终的录取考试。可能听起来会有一些拗口,简单点来说就是一些“名校”和市面上的一些机构进行“合作”,只要参加这些机构的培训,就可以为孩子“占一个名额”。
占坑班考试培训机构广告家长们混迹各大论坛,搜索进坑信息,请教各路大神,筛选真假传言。对坑班信息,家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且占坑还要趁早。许多孩子从小学三、四年级,甚至二年级就开始牺牲周末和节假日,到占坑班学习奥数、英语,并进行多次考试,只为占据靠前位置,以求被“点招”。为保险起见,一个孩子通常要占好几个“坑”。
坑班的激烈程度令旁人无法想象:以北京为例,仅海淀七大名校就有100多个“坑班”,总招生人数超过5000人。更令人语塞的是,这个池子里最终只有500人上岸,90%的孩子只能绝望地在河里蹬腿——他们的成绩单,名校招生官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占坑班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是多年来被人诟病的教育顽疾。早在2009年,北京市教委就发文要求各区县自查自纠小升初培训班,随后几乎每年都会发文要求“坚决禁止”、“彻底清理”占坑班。尽管相关部门多次重拳治理,占坑班却依然在培训市场“暗流涌动”,甚至“转型升级”。
占坑班屡禁不止的背后,对中学来讲,有其存在的根本逻辑:将“违法”的小升初毕业考,转化成加入坑班后的若干次MK——秘考,通过监控小学生长达几年的学习数据,在毕业前就将尖子生招入麾下。
至于特长班,音乐、舞蹈、绘画、体育、计算机,哪个特长不是用钱和时间砸出来的。花钱耗时不一定行,但不花钱不用心培养一定不行。
对于名校而言,“坑班”、“特长生”、“住宿生”、“早陪班”将尖子筛选出来,而“共建生”则保证了名校的各种办学资源。肩负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掌握一定招生自主权的名中学,是没道理不搞这些的。
有家长戏言,“哪一年的小升初禁令最严?下一年。” 还有家长反驳,“禁坑班?谁信谁有病!” 。家长们是“心甘情愿”的,他们抢着投入大坑,带着孩子,寒来暑往三四年,搭上交通、饮食、辅导班等等花去的十几万辛苦钱。
孩子那么小,童年快乐不快乐?如果家里条件非常好,能提供很好的生活,另当别论。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童年真的可以很快乐,那么他成年之后还能快不快乐,就不知道了。
这一关,考验的是家长的信息收集能力、钱包和精力,是最耗时耗力的一关。
第三关:简历、成绩和资质
现在名校幼升小、小升初是要看简历的。去年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刷新了人们对“神童”的认知:一个5岁的孩子“懂得核反应堆”“学过微积分”。“牛娃简历”的出现,原因在于家长想为孩子在名校的选拔中脱颖而出,赢得一张“入场券”。
小升初家长为孩子们制作的牛娃简历,虽不能像“5岁神童”一样夸张,但也要精心包装。
牛娃小升初简历 各种竞赛成绩在小升初的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必须通过简历让学校看到他优异的成绩,并相信他有很大的培养潜力,这光凭学校的平常考试成绩是不够的。候选人全都是本校期末考试第一名,难以区分谁更优秀,更不能展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于是学校和家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各种竞赛。
五花八门的竞赛已经成为名校选拔和校外补课机构敛财的不二法门。课时费之昂贵,补课时间之密集都令人咂舌。为了备战竞赛,小学二、三年级学生一周七天无休,学习初中英语、数学知识在补课班中再常见不过。超前教学是小升初补课常态。
近几年,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将奥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与入学的依据,奥数遇冷。英语、信息等考级、考证热却又持续升温。背后是小升初简历对证书的需求,虽然学校不会明文要求“证书”,但家长们认为,英语、信息等权威证书是名校的敲门砖,也是升入理想学校的砝码。
多证在手,升学不慌。
据江苏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南京KET、PET考试(剑桥通用英语考试)太火爆,报名名额7秒内就没了,考位需要秒杀!很多家长准备再去离江苏距离较远的省份报名试一试。
8月16日,一则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从2019年起暂停的消息引来不少家长担心。“刚看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微信群内一片恐慌,但是后来教练让大家安心,说这个赛事将以考级的形式继续存在,我们就定心了!”
广州小升初,大部分采用学区划片的方式。片区里有好的初中,家长一般不会太紧张,但如果有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家长就会怕小朋友派位到那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 “逃离”这些学校,家长们会帮孩子升入办学质量好的民办初中。因此,读各种课外班、参加各种比赛不可避免,都是为了面试民办初中时,能交出优异成绩和体面简历。
有需求就有市场,截至2018年6月21日,全国已摸排校外培训机构超过20万所。试想一下,这么多培训机构机构会颁发多少证书,拿到这海量证书的孩子们,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兴趣而学?
曾有一篇刷屏爆文《疯狂的黄庄》描绘了海淀黄庄周末补课的场景:
每到周末,海淀剧院门口的知春路总会堵车。原本的双车道只剩下一条,因为外侧车道完全成了停车场。一辆辆等候在路边的私家车上,背书包戴眼镜的学生们行色匆匆,出入于各个课外班。拥堵最严重的银网中心,同时也是课外机构的大本营。这里驻扎着新东方、学而思、立思辰、高思、杰睿等数十家机构,上百间教室,几百张课桌……而这,仅仅是海淀黄庄作为“学霸中心”的冰山一角。方圆几公里之内,汇聚了人大附、北大附、清华附、八一学校、101中学、中关村一二三小等各路名校,以及数不清的校外培训机构。
机构背后,是趋之若鹜的家长和辛苦的孩子。
“简历”这一关,考的是辅导班,同样考验的是家长的钱包和精力。
而付出金钱和精力后,能不能出成绩,考验的就是孩子的资质和学习能力了。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聪明又优秀?但人和人的资质是不同的。
有人天生灵敏,有人反应迟钝。有学霸,就有学渣。
这两年微博上、朋友圈里、短视频平台上,经常能看到“陪孩子写作业”的话题,孩子太笨了,家长陪写作业陪到心梗,陪出动脉痉挛……
看下面的视频,来感受一下家长排山倒海的愤怒:
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尤其是985、211名校毕业的学霸父母。最近好像网上关于“我是985,211学霸毕业,为什么我儿子就是个学渣”的讨论特别多。前些日子,科幻作家郝景芳的《我和老公清北毕业,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读三流学校吗?》一文刷爆朋友圈,与学霸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崩溃的热搜相映成趣,孩子看了沉默,家长看了流泪。
一线城市的适龄儿童家长,多是70后、80后,是经过高考残酷洗礼筛选下来的人才。本以为孩子会继承自己的聪明才智躺赢在起跑线,结果娃却平平无奇泯然众人。能让从小到大拿奖拿到手软的天才学霸爸妈看了只能干着急的,恐怕只有自家娃的成绩单了。
孩子亲生的,打不得骂不得,只能《守候着我的笨女儿 直至她花开烂漫》。
普通人人生的三次成长:接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有不凡成就,但不是揠苗助长,而需要水到渠成。
或许,学霸爸妈们真的不该太苛责孩子,毕竟,在一群从小接受双语教学,小学学初中,初中学高中,高中学竞赛,左手钢琴篮球特长兴趣,右手天文地理时事政治的同学们中间,能排个中游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的孩子,都太厉害了,以至于4岁孩子1500的英语词汇量,在美国足够,在海淀却是远远不够的。
名校小升初的三大招生条件,背后考的是家长,他们不愿意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冷冰冰的电脑派位,他们赌上精力和金钱,倾尽所能为孩子谋划,将整个家庭改造成了适应教育模式的战争机器。
小升初闯关背后是一个个焦虑又疲惫的家庭。
不甘心的家长,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准备美初申请和英国13+考试,那又将是一个个焦虑又疲惫的故事,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
对孩子的教育来说,这一切还只是开始,他才10岁而已!最开头提到的已经上岸的海淀家长,提前将孩子整个中学六年的课外辅导计划了一遍,并计算了时间:课外班每周多学14个小时,每月四周,中学六年,共多学4032小时。他相信,结果的不同,就在这多出来的4000多个小时里。
本文为新浪教育微信公众号(sinaedu)原创,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教育热点话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