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绿色”农场检出“毒鸡蛋”
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引入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退休教师,前往农村等贫困地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进行讲学,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化解中西部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长期稀缺、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以自愿、择优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甘于奉献的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为农村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此举旨在让优秀退休教师“老有所为”,带动提升受援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每年新增老年人600万到800万,年均增幅3.3%,远高于总人口年均6.6‰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口超过老年人口总量的3%。在600多万离退休科技人员中,70岁以下的低龄健康老人约占70%。由此可见,在新增老龄人口中,富有事业心、责任心、崇高感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如何充分利用这批宝贵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重要议题。
据了解,2003年以来,全国老龄委就在全国范围组织实施“银龄行动”,引导发达地区老年知识分子,以支教、助医、支农、扶贫、科技援农等专项行动支援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和提升老年知识分子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情。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银龄行动”已成为老年志愿服务行动的知名品牌,取得了积极成效。以“银龄行动”为代表的老年专业价值认识和开发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举例而言,老年科技专家在知识传播、技能传授、科普宣传、治病救人、生产攻关、技术改造、科学养殖种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智力优势和技能优势。
由教育部、财政部协同推进的“银龄讲学计划”,经由成都等地的试点探索,以三年为实施周期,计划在全国范围招募1万名65岁(含)以下的优秀退休教师,到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国贫县、省贫县、深度贫困县,贫困的民族县、革命老区县、边境县等地,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形式多样的讲学活动,包括开设公开课、研讨课或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协助学校做好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等,以期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缓解农村学校优秀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矛盾,这无疑是一项惠及农村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为了让“银龄讲学计划”可持续发展,新近出台的实施方案采取以需为本、自愿择优的原则分期实施、一年一签。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跟踪评估并鼓励考核合格的教师连续讲学。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同时,保留现有人事关系、退休待遇的前提下,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向讲学教师发放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等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教学设备和生活条件。通过经费、政策和条件保障,确保经验丰富、热情高涨的退休讲学教师真正安得下心、定得下神、放得开手脚,成为建设农村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引入一批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身体健康、甘于奉献、不怕吃苦、作风扎实的退休教师,前往农村等贫困地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进行讲学,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化解中西部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长期稀缺、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家庭拔掉穷根、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有关部门应利用“银龄讲学计划”这一契机,从老龄事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建立好离退休教师的“人才智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老有所为”的服务方式与活动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与工作空间。
(作者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25日第2版
下一篇: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闭馆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