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通航秩序基本恢复
2017-12-13 18:19 来源:赵刚Andrew 英国 原标题:你记得南京的那“12秒”吗?
永远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每每想到南京的那“12秒”,我的心也随着滴答声向下一沉,遇难者的名字刻在石墙上,仅有的幸存者的照片贴在出口附近的大屏幕上。脆弱的生命,容易被遗忘的历史。 今天是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中国美术馆参观时,在一幅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油画前久久驻足:落日的余辉无力地穿过密布的乌云,洒下一片萧索和惨淡。一位少女勉强遮住自己半裸的上身,惊恐而绝望的目光透过蓬乱的头发,投射向无边的远方。脸上是死一般的惨白,身边是累累的尸体,厚重的血污和冰冷的刺刀。不知道她和她们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血色黄昏…… 从画面上厚厚的油彩,走到现实中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已经是20年后的2012年了。恰逢“七七事变”75周年纪念日,天空灰蒙蒙的,而灰黑色的建筑同天空一样阴沉。室内更是昏暗,仿佛地狱般寒气袭人。 虎踞龙盘的南京城却只有光华门的殊死抵抗真正钳制了日寇的疯狂进攻,从那复原效果极强的城门豁口处往里看,火光冲天,一片焦土。 纪念馆精巧而震撼的设计在“12秒”这个环节:每隔12秒钟就能听到水的滴答声,那脆弱的一瞬,光便投射到墙壁上一位遇难者的遗像上,沧海一粟,流星一闪,生命在须臾间飞逝了。 2016年在电视剧《少帅》热播后,我买了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不过看完了这些,还是一头雾水。八十六年过去了,而“九一八”仍然是个迷。为什么日军六百人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十万东北军驻守的沈阳? 推而广之,为什么中国的首都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三次沦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外部敌人的最大作用,只能是在一个社会自杀还没有断气的时候,给它最后一击。”1860年圆明园的坍塌是旧制度覆灭的开始,那场大火仿佛是在旧制度岌岌可危的沙丘上,添上的最后一粒沙,轰然崩溃的是一个鼓吹民权、实为君权的社会。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千都成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次读到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我都会震撼于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践踏“人本”贯穿于这些旧制度的兴亡始末。历史的这条“潼关路”,见证了违背民意、剥夺民权所导致的无数帝国、王朝的倾覆。 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DNA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失忆效应”,或者叫“开关效应”。当不利的社会环境“关闭”了中国人追求自我价值的通道时,用不了多久,他们会“开启”新的通道。(见拙作《中国文化的神奇“开关”》) 中国人狡黠地辗转腾挪,躲避着社会、时代、外敌的戕害,但求自保。四千年来几乎没过上几天安稳、太平、富足生活的中国人,一次一次被天灾人祸弄得九死一生。史上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一次一次地被自然的魔杖击倒,被权力的魔爪蹂躏。中国人用血肉为历代政客擎起二十四史中描述的“太平盛世”。 专制与集权能够自上而下地动员起千百万人投入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浩大工程,与此同时也束缚了中国人的手脚和思想,让他们逆来顺受,让他们貌合神离,让他们缺乏内在的凝聚力。 盛极一时的专制与集权,最终也只能宿命般地在民愤与外侮中土崩瓦解。 八十年了,我们还会时不时地“失忆”一下,然后随意点燃民族主义的火药桶,这种深藏在心底的能量,可能“挽狂澜于既倒”,也可能像洪水猛兽般泛滥肆虐。 在全球化风起云涌的今天,我们偏偏有时也会去砸法国人的超市和日本人的车,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不计后果。殊不知这天真得近乎愚蠢的行动,坑害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记住侵略者的狰狞面目,也要记住导致民族危亡的、两千年前便存在的故伎。 每每想到南京的那“12秒”,我的心也随着滴答声向下一沉,遇难者的名字刻在石墙上,仅有的幸存者的照片贴在出口附近的大屏幕上。 脆弱的生命,容易被遗忘的历史。 文章推荐: 引起《人民日报》高度关注的中外合作办学出了什么问题? “国考”难,比“国考”更难的是进入官场以后…… 谁在制造神童:14岁中国男孩被麻省理工录取了吗? 取消中考你也信!中国教育界的“谣传”怎么这么多?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着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获评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本网“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同时得到新浪教育、一点资讯教育频道、网易自媒体平台的关注和支持。 责任编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