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一流中期评估纷纷通过 有进有出能否实现
在刚刚过去的8、9月份,“双一流”中期评估频繁出现在各个高校官网。
8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评审会。专家组认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思路清晰,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
9月2日,东北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专家评议会。专家组考察后,一致认定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清晰,整体实力有效提升,中期建设目标圆满达成。
9月3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评议会举行,13位校内外专家充分肯定了西安交大近年来取得的显着成绩。
……
从报道来看,各大高校纷纷采用学科自评、校内专题研讨、专家评审等方式,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进行评估,目前所有评估的高校都通过了中期评估,并且其中绝大部分高校都收获了相当高的评价。
事实上,“双一流”中期评估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源自此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文件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将以“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如此看来,留给“双一流”高校的时间不多了,而那些未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同样虎视眈眈,究竟谁进谁退,我们且拭目以待。
中期评估,专家这样说
从“双一流”高校的官网中可以看到,近段时间以来,至少有80所高校正在或已经完成了中期评估。这些高校中既有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也有北京科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西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地方重点高校。从专家组的评估结果来看,这些高校均通过“双一流”建设的中期评估,总体趋向正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专家组对部分高校“双一流”中期评估的结果指向明确,如对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提出要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持续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建议电子科技大学加强信息医学交叉学科,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同时尽可能获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对北京科技大学评估时,建议学校争取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以及新校区的筹划建设力度。
从这些评估结果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了巨大进展,较好的完成既定目标,学校实力和发展持续增强。
两个数字:2.4万项与140亿元
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于所有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谁能在国家自科基金上获得较大资助,谁就可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校发展中占据优势。
在这方面,“双一流”高校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近四年,国家自科基金在立项数和资助金额上均呈上升的趋势,每年的项目数均在4万项以上,资助金额也是高达200多亿元。而“双一流”高校的占比也是逐年升高,从2016年的52%到2019年的55%,立项项目数在24000项左右。要知道,国内“双一流”高校仅有140所,只有每年基金立项单位的10%左右。
具体来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立项数均逐年升高,2019年的立项数分别超过了1.5万项和8000项,占总立项数的35%和20%左右。
拿到越多的项目,一般来说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资助。就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的资助金额而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每年总资助金额在100亿元左右,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总资助金额在40亿元左右,“双一流”高校总资助金额占比接近60%。而剩余的资助才是那些未能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将面临“僧多肉少”的严峻局面。
院士、杰青人数样样领先
“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产出各类科研成果还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都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拿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来看,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双一流”建设的进步。从2017年增选的两院院士来看,这140所“双一流”高校在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增选中取得喜人的成绩。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25人当选中科院院士、24人当选工程院院士,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有8人和7人分别当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高校在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当选人数占比分别达到了50%和45%左右。
而对近四年的国家杰青获得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双一流”高校每年国家杰青人数占总人数的70%。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杰青入选人数占总人数的一直维持在55%左右,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基本保持在15%左右,剩余高校入选人数占比30%左右。虽然2019年国家杰青名额增加了50%,但是“双一流”高校当选国家杰青比例仍然很稳定,表明了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这些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具有的潜力优势和强大实力。
国际排名突飞猛进
事实上,“双一流”建设的一大特点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特色发展。就这点而言,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会将ESI排名和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作为衡量建设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
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就曾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学校整体实力在国际主流排行榜中的排名进入前200强”;华中科技大学也提出到2020年,力争学术排名进入全球前200名,15-18个学科进入ESI前1%;而诸如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也提出各自的目标。
就ESI排名而言,三年来(2017年9月、2018年9月和2019年9月)数量逐年升高,“双一流”高校的数量也在增加。其中,一流大学数量维持在41所不变,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从2017年9月的66所,到2018年的70所,最新一期排名中更是有72所上榜。
同样,ESI前1%学科数也是如此,三年来一流大学上榜学科数均在420个以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达到了300左右,两者占所有上榜学科数的70%左右,直接反映了“双一流”高校在学科层面的建设成效。
至于“双一流”高校的整体实力,其实可以从ESI和国际知名排名可以看出来。在近三年的ESI综合排名中,上榜的“双一流”高校数量确实是逐年增加,同时,这些高校的排名也在逐渐升高。
而这些结果在近四年的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也是同样如此。一方面,进入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的“双一流”高校数量逐渐增多,另一方面,这些“双一流”高校的国际排名也在逐渐提高,有国际排名靠前的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也有刚刚上榜的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当然,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既有如此亮眼、直观的成绩,也有许多“不起眼”的成果,诸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在技术成果研发与社会服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成效显着,取得了一批在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后来居上的高校
虽然,“双一流”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现在还仍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方,国内国外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在未入选双一流的高校中,照样有闯出一片天,有望进入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例子。
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学科迈进ESI前1‰行列;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教授及其团队的“中国人群肺癌遗传易感新机制”项目又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同样的,跻身QS 2019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农林学科前50,两年实现三大奖大满贯的华南农业大学;拥有ESI前1‰学科的首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
综合实力十分突出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等,都在大跨步地走在迈向“双一流”的路上。
如今,第五轮学科评估、“双一流”动态调整工作即将启幕,哪些高校可以进入“双一流”建设,而哪些高校又不得不退出,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预料。
所有的高校能做的只有披荆斩棘,不畏艰辛,大步向前。
来源:青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