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和AP考试太难怎么办 看学霸如何支招
众所周知,AP、IB课程都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课程无论从课程设置和知识关注点来说都要比普通的高中课程要求更高,学生需要更努力才能取得预期的目标。选IB还是选AP?IB、AP能兼修吗?哪个更有利于申请国外大学?等等,这样的提问每天都在上演。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位三年前录取剑桥大学的学霸,他的生活充斥着高效率,他的学习模式是“用commen sense解决问题”,他认为“IB打基础,AP作延伸”。看了他的故事,不管是怎样高效学习和思考,还是怎样看待IB和AP,你都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李同学是一个IB满分学生,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IB,李同学还选修了15门AP课程,刷新了上海中学历史上IB+13门AP的纪录。
这15门AP课程,李同学除了一门拿到4分(满分5分),其余也都拿到满分。在李同学看来,IB打基础,AP作延伸,“IB是难度超高的高中课程,而AP更专、更接近大学。”而学习两套课程,是为了更好融合之势,在掌握一定量的知识之后,就要开始寻找自己的那个长处,进行更专的学习。
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刷刷地做着卷上的题目,三个监考老师怔怔地看着他,表情略有些无奈。想来在考场中,老师比学生还多的情况并不多见。待铃声响,他便拎起包,步伐匆匆走出教室,临走还不忘跟监考老师道别,似乎十分熟络。
最后的几场AP考试,李同学都是这么度过的。他今年17岁,在5月份的IB考试中,他以满分的成绩惊诧了所有人,目前已被剑桥大学录取。
你们以为这已经够“学霸”够让人不敢相信了吗?告诉你们:这还只是开头,吓人的还在后面呢!
同一时间,他考了10门AP科目,加上11年级时考的5门,总15门的夸张数量打破了上海中学参加AP科目考试数量的纪录。他告诉记者,监考老师从一开始对IB学生考几门AP课程不以为然,到后来看到他表情变得惊讶,最后因为太多次监考都“混熟”了。
而他的AP科目不仅数量惊人,15门考试中,14门全5分,仅一门4分的成绩也让其他学生们不敢相信。
每门课两天、57小时考试熬出学霸
作为一名IB十二年级的学生,李同学在5月参加了IB考试,而由于报考10门AP考试的原因,忙碌的他不仅需要同时准备两个体系的科目,还需要同时段考试。最可怕的是,在考试中间的那个周末,他还要前往杭州参加雅思考试。
“我总共算了下,那段时间,自己总共需要考57小时的试,”李同学告诉记者。而为了理清所有的考试,他还特地做了一张excel表格放在手机里,提醒自己考试时间,生怕自己弄乱。
“用一句网络用语说,我是No zuo no die。考试期间,自己基本属于上午考IB,下午考AP的节奏,遇到AP和IB考试冲突的情况还要申请延后考试,所以后面的考试基本上都只有我一个人在考场,简直考到精神恍惚,”虽说是个学术极强的“学霸”,但李同学却不是那种“书呆子”,说起话来带着一股17岁少年的活泼和朝气。
作为一名IB学生为何又选了这么多的AP课程?用李同学的话说,“事情的源头其实是因为被学长‘坑’了。”
“在11年级末的时候,我的学长告诉我,你在12年级应该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因为那时候会非常闲。当时我的目标是赴美留学,所以决定12年级考几门AP,不仅可以学点新知识,还能抵扣学分。”
当时有了学长经验之谈的李同学,心想着也不是非常忙碌,便渴望挑战起来。当时他询问自己的班主任,“学校考AP考试的纪录是是多少?”得知纪录为13门的时候,他便暗下决心学16门AP课,挑战最高纪录。“刚下决心之后我就发现16门太多了,所以决定减少一门课程。”
可惜12年级并不如预想的轻松,“因为打算将时间空出复习AP的原因,所以我已经提前把一些作业完成了,但由于自己是IB学生,还需要主要学业的复习,再加上要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四月底前根本没有时间。”这就直接导致了李同学最后基本是以两天一门科目的速度在学习、复习AP,有的科目甚至只花了一天时间。
简直是天才!这是记者当时被震惊到了。李同学解释到:“我挑选的AP科目中,有很多理科科目其实是IB理科的延伸,所以学习起来很快,基本就着重看之前没接触的部分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是每两天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我肯定来不及。”但即便如此,大家对他高效的学习方式还是充满好奇。
用“Common Sense”解决问题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用所谓“common sense”,也就是“常识”来学习和解决问题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是李同学带给我的新鲜学习方法。
直接说用常识解题可能有些玄乎,其实就是通过自己的已知的常识对未知的内容进行分析,再变成“常识”的过程。
那么,如何锻炼和养成这样的学习模式?
首先,你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常识”积累。“维基百科是我了解很多知识的地方,在上面我可以泡上一下午。当你看到某个不懂的内容,然后再看相关词条,不断的学习,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李同学说。
其次,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就要开始学会同实际相联系和应用。
听上去有点很难想象,什么叫与实际联系应用?让我们听李同学来给我们解释:
“我可以举个经济学方面的例子。就拿欧洲央行减息的影响来说,我们可以先用常识来思考:钱可以用来干嘛?借款。减息也就代表着借款成本变低了,这样就使得更多人借款。人们钱多了会做什么?会买东西,那么就得出刺激经济。刺激经济之后大家都去购买,供小于求,钱就贬值,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直接导致汇率降低。”
这些其实都是通过一个基本常识,然后引发另一个基本常识,一步步通过自己的理解最后推出“刺激经济、通货膨胀、汇率降低”这样的结果。在这样的思考结束之后,得出的结论又进一步变成你自己的“基本常识”,之后再进行这样循环地学习。
这个问题可以很快的让我们联系到自身大脑的储备,但遇到自己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问题该怎么办?
答案是“有根据的猜测”。
就比如这次李同学考试时遇到一道题目:“对比19世纪末德国及意大利统一的构成”。
“我对这个历史阶段内容完全没有任何的概念。我只知道一个俾斯麦,其他完全没有任何的概念,”李同学告诉记者。在短暂的思考之后,他马上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我第一个想法是,与中国统一的情况相比较。比如当时秦朝统一之后,是非常强盛的时候。所以我得出两者共同点,统一之后会非常强盛。而在平常的接触和了解中,我知道德国人是非常严谨的,而意大利人比较浪漫、性格温和。所以我就联想到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然后就抓住这个不同点来阐述我的个人观点。”在平常的学习中,他也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帮助自己消化知识。
在紧张的复习阶段,李同学则会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制作自己的“复习卷”。他会在考前整理出相关科目的复习卷。对自己觉得生僻的内容进行总结,“一般来说,我一门课大概会整理8000字左右的内容,在考试前翻看。”
IB打基础 AP作延伸
在李同学看来,“IB是难度超高的高中课程,而AP更专、更接近大学。”
这一点,从两门课程的定位上就可以发现。一门高中文凭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在内容上肯定是有差异的,只是两者都在高中教授,所以会有混淆的地方。
而李同学作为一个学过AP课程的IB学生,跟我这样说道:“在我看来,IB的文科相对来说更难,当然,其中不排除我文科并不优秀的原因在。但大篇幅的Essay、没有任何选择题这样的模式对我的考验非常大。相比较来说,AP的文科并没有IB难度那么高,但理科部分非常具体和详细。它的数学还有具体的微积分和统计,相对IB全面却并不专来说,更加适合大学那种研究性的学习。”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就是TOK课程。
TOK是Theory of Knowledge的英文缩写,也就是知识理论项目。该项目重在重塑学生的全面知识结构,使学生重新审视所学过的基础学科的知识,并提出一些关于更基本的且具有评判性的问题,是一门严谨的、评判性思维的训练课程。
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自然科学中的知识、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知识系统中的数学、对政治、道德及美学的评判、以及对知识逻辑推理要求、对情感及历史的真实了解和洞察力讨论等。
“之所以提到TOK,是因为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也是我能够独立学习10几门AP课程的原因。IB可以说是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知识了解更透彻。”
作为IB课程的核心内容,TOK让学生不断反思各种认知方法以及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并思索在自身所处文化,他人所处文化,以及更广阔的世界里,知识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本质。
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且不断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由于TOK在探索认知,不同知识等方面,其方法充满了思想性,目的性,因此TOK的内容基本上全部由问题组成。这些问题中最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
“你可以说,TOK是哲学、逻辑及英语的混合体,”李同学这样介绍到。
比如老师会在课堂上问学生:1+1为什么等于2?或是李同学和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正在讨论的问题: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么?之后就延伸出一系列问题,如果不是真的怎么办?真实的世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其中就透露着哲学和逻辑问题,而作为学习语言的英语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的来说,TOK能够通过多学科综合,并与实际相应用的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起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李同学告诉记者:“其实对我而言,学习这两门课是一个过渡的过程。IB是为了全面的积累,AP是那个延伸的‘长板’。”
他认为,知识原本是没有分类学科的,是我们人为地将数学、物理这样的大类分成一个个小学科。这些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历史之中有数学、哲学、军事的影子;而环境科学中又有历史、生物的内容。要理解这种联系,就必须建立在丰厚的积累上,当你掌握一定量的知识之后,就会慢慢发现中间的玄妙。
这其实也是李同学“common sense”学习分析法的根据所在。但在掌握一定量的知识之后,就要开始寻找自己的那个长处,进行更专的学习。
“如果把知识看做一整个圆盘,每一个小的知识点是圆盘上的突出点。那么首先,我希望我的圆盘是非常大的,储备很丰富,同时也有一个特别强的知识点。因为每项事件之中都包含很多不同类别的知识,例如全球变暖现象,既有物理,又包含化学、数学、生物等各科目的内容,需要对其研究透彻就必须对所有环节有一定的认知,而不是一群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一起讨论,然后互相都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李同学坐在我对面,讲起对自己知识积累的愿景眉飞色舞,相信在接下来的大学学习中,他会离自己的发展目标越来越近。
本文转载自《烟台扬格外语》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李璇 责任编辑:朱紫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