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如何面对“第一份成绩单”?
期末将近,许多留学新生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份成绩单。在海外的众多中国“好学生”,可能会因一次不太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备受打击,而这或许不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是因为学习方式与国外大学不适配。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成绩定位”。“第一次看到成绩单的时候,心都凉了,以为自己得A-的科目,得了B+,再一看周围的同学,都得了A+。”曾经就读于美国西海岸一所名校的胡同学如此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将这种结果归因于“出国之后强劲的对手太多”。在英国上学的吴同学也告诉记者,如果只是考试,有固定答案和分数,一般成绩都会和想象中偏差不大,“但是有像论文、演讲这类的期末课程总结时,就会和别人形成对比,竞争非常激烈”。
成绩单不尽人意也有一些更复杂的原因。首先,以美国大学为例,很多学校都采取“宽进严出”政策,被有些学校录取相对容易,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学校在给分的时候会更加宽容。在几个月前,哈佛大学开除50名学生的消息就轰动全球。其次,也是很多留学生会难以适应的重要一点是,大多数学校都不会采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
赴韩国留学的康同学在国内大学学习一年后,插班进入了韩国某国立大学。刚入学时,她还没全面地了解韩国大学的学分制度。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她慢慢了解到一般韩国学业的评分标准包括出勤、作业和演讲、考试三大部分。其中,出勤率占最评分的20%左右。如果能做好前两部分,即使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会为自己增分不少。
除了学生们熟悉的考勤、每周作业、随堂测试等,甚至还有不少教师会以学生平时发言次数作为学期总分数的一部分。在日本上学的姜同学回忆称,当时她由于语言不好,十分怯于在课堂上说话。“我们当时是研讨式小课堂,学生总共只有八九人。在一开始的教学大纲中就写了课堂发言占30%的成绩,要求每人每堂课必须针对当天的课题提出两个问题。我因为害怕开口说话,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最后演讲和论文即便被教授表扬十分出色,总成绩却只有个B+。”她表示,其实很多时候教授并不会在意你的问题是否“太蠢”,重要的是你预习过、对课程有过思考。
由此可见,不少国外课程偏开放性,一些学期总评没法靠读课本“临时抱佛脚”,而是要求学生反过来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也要基于自己整个学期对课程的思考才能产生。
很多同学都表示,出国之后对于成绩的在意程度甚至超过在国内时,一方面是考虑成绩会影响自己以后领取奖学金、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因有种“不能出国丢人”的压力。已从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的曾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对于普通中产家庭的留学生来说,期末成绩直接影响自己下学期能否拿到奖学金,“这种压力可能比成绩本身还大”。康同学说,以前自己认为只要期末考试考到60分及格就行,不行的话还可以补考,但在韩国上大学时,有了ABCD等明晃晃的成绩标准,所有人都在争全A过关。
总而言之,出国留学的第一个学期分外具有挑战性,因此第一份成绩单上的分数也许并不是最理想的,但正如学习不是“一考定终身”一样,一两门课的成绩,也不会影响学生前途的大局。留学生只要调整好心态,认真对待学业任务,仔细分析长短利弊,就一定能在未来取得满意的成绩。
实习编辑:李璇 责任编辑:赵润琰
下一篇:没有了